台北
啟明學校

全校人數:75 人

(一)視障教育的啟蒙階段
木村謹吾的父親廉敬幼年失明,學醫開業並設私塾教育盲生,62歲時逝世於日本橫濱;木村謹吾遵其父親遺訓,來臺調查盲人情況。民國4年9月22日發表盲啞教育「趣意書」,呼籲設立「臺北訓盲院」並於民國6年6月25日於臺北大稻埕的自宅-木村腸胃醫院的二樓,創設「木村盲啞教育所」,成為臺北市第一個私人創辦的教育機構。成立之初計收有盲生4名,同時提供宿並有兩名日籍教員負責指導課業;兩年後因聘請到畢業於東京聾啞學校的林文勝擔任教員,才開始收啞生入學;教育所的經費則來自木村謹吾個人積蓄、臺灣本地人及日本民間的捐款。
(二)日據時期正式立案階段
民國9年8月正式報請日政府核准立改稱「私立臺北盲啞學校」,校址遷往西門外街(今成都路一帶);民國13年因日人公布「針灸按摩營業取締規則」,指定其為合格訓練學校;民國17年奉令隸屬「臺北州」改制為公立, 稱為「臺北州立盲啞學校」是臺北市當時唯一的特殊教育機構。
當時校舍因學生人數增加及風災、水災影響,迭經遷移至大龍峒町(今蘭州街44號)。
民國18~20年間,學校搬遷至蓬萊町,在新校舍召開全國盲教育會、全國聾啞教育會;校長木村謹吾並以世界盲人會議的日本代表身分,出席視察歐美各國盲聾啞教育及職業訓練等。木村謹吾校長在民國27年5月下旬宣布引退,由其子木村高明接任校長。
在台灣光復前的「臺北州立盲啞學校時期」,期課程分為普通科、高等科、技藝科;普通科有公民、國語、算數、歷史、地理、音樂、體育等,技藝科在盲生部分有,鍼按科、按摩科、音樂科及按摩專修科;其中鍼按科休息國語、物理、化學、解剖、生理、病理、衛生、按摩、鍼治、灸治等。而按摩專修科比按摩科多修一門算術課程,音樂科則特別修習日本琴、三弦及風琴等。
(三)光復後盲聾教育合校階段
民國34年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,「臺北州立學校」易名為「臺灣省立臺北盲啞學校」。民國37年遷校至重慶北路三段320號,民國44年時成立高職部理療科。民國56年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後,隨之改為「臺北市立盲聾學校」。從特殊教育在臺灣萌芽開始,盲、聾教育一直都在盲啞學校合併實施,盲、聾學生同在一個學校學習,教育需求不同,自有其不便之處,當時的情況包括盲生講話聾生聽不到,聾生打手語盲生看不到,彼此溝通交流常產生困擾。另外教師教學時也要會點字又要學手語教材準備、教法也要因兩種不同障礙類別而須有不的方式,挑戰極大。
(四)盲聾教育分流階段
在多重因素的考量下,民國64年7月盲、聾二部遂分離設立,臺北市政府另於敦化北路原粹剛國小(空軍子弟國小)校址為盲生成立「臺北市立啟明學校」。原校址則只招收聾啞學生,改名為「臺北市立啟聰學校」,自此視障、聽障教育走上分流之途。
(五)「臺北市立啟明學校」遷校天母階段
經多年發展,學校人數增多,校舍不敷使用,在葉正孝校長任內協調規劃下,於民國71年做遷校規劃,選定士林區忠誠路二段207巷1號為新校舍基地。經歷數年籌辦規劃,民國82年8月新校舍竣工,「臺北市立啟明學校」從敦化北路舊址搬遷至現址。就此「臺北市立啟明學校」坐落在山明水秀、人文薈萃的士林區,校舍還應優雅,軟硬體設施齊備,專為視障學生服務的特殊教育學校。

實施亮點

MSSR與晨讀實施特色

本校為視障學校,雖然孩子們視力不佳,甚至全盲,但我們仍努力推動閱讀,不論是費時費力將書籍製作成點字版或錄成有聲書,還是規劃圖書導讀、校長有約及閱讀存摺活動等,都希望孩子的世界能被閱讀滋養,豐富眼界。

實行照片

目前已有:7 張照片

↑點擊照片可觀看原圖↑

附近的學校

該縣市附近還有這些學校喔,看看它們吧

他校實施情形

想了解其他學校都是怎麼推廣明日閱讀嗎? 找找看吧!

搜尋學校: